作者:艾问人物 来源:iAsk Media
贾樟柯和杨超越同台了。
一个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者,一个是选秀节目捧红的新晋艺人。对于很多影迷来讲,杨超越这样带有流量属性的嘉宾似乎并不是贾樟柯偏爱的人选,但在最新一次影片主创见面会上,她受邀出席为影片票房助力。
贾樟柯执导的新片《江湖儿女》上映 6 天,票房突破 5500 万,已超过他票房最高作品的《山河故人》( 2015 年,累计票房为3225. 4 万)。
事实证明,商业片式的宣传方式的确有用,贾樟柯直言“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既可以赚到钱,又不丢掉艺术性,那个曾经叱咤欧洲各大电影节的贾樟柯也总是走在观众的预期之外。
他是导演,也是商人,他是艺术家,也是投资人。在他的电影中,故事比人物重要,困惑比眼泪悲切,我们实在不愿把导演这个标签从他身上拿走,仿佛他就是导演最该有的样子。
1994 年,世界电影史最特殊的年份,好莱坞用经典套路拍出了《肖申克的救赎》,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却是更有话题意义的《阿甘正传》,吕克·贝松进军美国拍出了《这个杀手不太冷》,昆汀携着他的《低俗小说》崭露头角。
张艺谋用《活着》继续着他的伤痕,姜文则沉醉在自己最生猛的处女座《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王家卫写意出《重庆森林》,李安雕琢出《饮食男女》。
这一年, 24 岁的贾樟柯用 24000 元创作了第一部实验短片《小山回家》,用七分钟的时间让摄影机跟着刚刚失业的民工小山,行走在北京岁末年初的街道上。除了主人公小山之外,镜头也记录了大量路人的表情,好奇、疑惑、不解,一个个真实的面孔勾勒出时代的轮廓。
1996 年,《小山回家》获得香港国际影片展短片竞赛单元最佳故事片奖。这个从山西汾阳走出来的、没有任何背景、 23 岁才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小伙子开始受到国际影坛的关注。
1998 年,他交出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小武》,拍摄投资是 20 万,来自于欣赏他才华的一个名为“胡同”的制作公司,以及他在山西开广告公司的朋友。
电影做好了,贾樟柯把录像带寄给柏林电影节,拿了两个奖——青年论坛首奖和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一战成名后的二十年里,却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影片能在国内公映的只有《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山河故人》以正在放映的《江湖儿女》,大多数影迷都是通过“地下”渠道才得以观看,粉丝群体也较为小众。
不过这并不妨碍“国际贾”的导演之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捧回的奖项也让众多国内电影人望尘莫及,就连他本人也荣获了孟买国际电影节、开罗国际电影节的杰出成就奖,并且在 45 岁那一年,拿到了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文艺片导演,普遍给人一种“钱景惨淡”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票房不灵, 5000 万元票房收入是国产文艺片难以突破门槛。《推拿》获得第 64 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奖项,国内票房约 1290 万元;《闯入者》《心迷宫》等片总票房都徘徊在 1000 万元左右。
这样的票房成绩在商业电影的面前不值一提,《战狼》在 2017 年斩获 56 亿票房,《红海行动》今年拿下 36 亿票房,就算口碑中等的喜剧《唐人街探案2》也一路飘红,突破 30 亿大关。
但贾樟柯是个例外,他不单纯依靠国内票房,更多是来源于海外发行的版权收入。他 28 岁时的处女作《小武》通过法国一个全球发行营销公司,发行到十几个国家,足足赚了 500 万元,在 1998 年就实现了财富自由。而时至今日,《小武》仍在给贾樟柯带来持续的收入,比如美国的电视台,每三四年版权过期就会再续一次。
“电影是长线投资,回报周期很长,我从来不缺信心和耐心。”贾樟柯在采访中曾这样说,如此底气来源于其背后雄厚的资本实力。
1998 年,贾樟柯在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机缘巧合遇到了赏识自己的日本买手市山尚三。回到日本,市山尚三向北野武工作室社长森昌行汇报了投资贾樟柯的电影意向,此后,北野武工作室便与贾樟柯开启了长达 20 年的合作之路。
从 2000 年《站台》开始,贾樟柯每部作品都有北野武工作室的资本注入,《站台》投资了 600 万,《世界》则翻倍达到了 1200 万。而北野武工作室和法国MK2 公司不仅是贾樟柯的长期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他海外发行网的重要推手。
市山尚三曾在采访中透露,比起侯孝贤等电影大师,他会更倾向于与贾樟柯合作,因为贾樟柯拍电影用时一般只有两三个月,而侯孝贤等导演遇到创作瓶颈便会停拍,不满意甚至会重拍,这就意味着超期,超期意味着超支。
贾樟柯电影成本低,拍摄快,销路好,是文艺片投资人的不二选择,而在《三峡好人》威尼斯斩获金狮奖后,贾樟柯声名大噪,电影销路更是财源不断。
公开数据显示,《三峡好人》投资仅 600 万,销售到了 75 个国家,版权费收入高达 4000 万;《世界》在北美地区的版权就高达百万美元,国际销售在 2004 年的华语片中仅次于《十面埋伏》和《2046》;《山河故人》投资 4000 万成本,还未上映就已经通过海外版权预售收回成本。
不光是自己的电影赚钱,贾樟柯投资韩杰执导、王宝强主演的《hello!树先生》虽然在国内仅有两百多万票房,但通过两年的海外版权销售周期,也实现了盈利。
而贾樟柯更为直接的收入来源于广告拍摄,他有一个专门的广告公司,为诸如中国移动、玉兰油、京东这样的大客户制作形象广告。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二十四城记》,其实就是华润地产投钱拍的超级广告,但贾樟柯却在其中融入了一代人的变迁,实现了更高的艺术探索。
如此看来,贾导不仅不缺钱,更不缺来钱的办法。
拍电影和广告之外,贾樟柯有更大的商业版图, 2000 年他和工作伙伴在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公司星汇公司。 2006 年组建内地的西河星汇电影公司,主要负责艺术片业务,由此发起的“添翼计划”,即投资新导演的电影处女作,至今已投资近 20 部影片。
此后的 12 年里,贾樟柯不断扩张自己的商业布局,涉及影片发行、艺术中心、基金、剧院、传媒、互联网、餐饮等多个领域,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共有 11 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商业电影公司——暖流文化,估值 3 亿, 2016 年 4 月完成A轮融资 3000 万元, 5 家资本方分别是:微影时代、招银国际、景林资本、头头是道和天津梦想者,他们持有暖流10%的股权。
“其实资方都想要多投,但暖流还不想要释出这么多的股权。” 2016 年,影视产业投资正是热门赛道,而贾樟柯拥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业内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资源丰富的明星效应让资本更加积极。暖流文化CEO王宏说,“这是完全的买方市场, 3000 万几乎是这 5 家平分的”。
同年 5 月,继成立电影公司、创办艺术基金之后,贾樟柯以个人名义入股新媒体公司“以上传媒”,并且以投资人的身份发起了首个新媒体影像项目“柯首映”,主要盈利渠道包括广告、垂直电商和社群服务。
借力资本之外,贾樟柯同样擅长借力政策,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 2016 年底,贾樟柯注册了自己的第 10 家公司——平遥电影展有限公司。
山西困于传统重工业转型升级,平遥的文化旅游成为亮点,仅 2016 年一年全县接待游客就超过 1063 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21. 6 亿元。贾樟柯选择在此时举办平遥国际电影节,无疑是双赢的举措,平遥县政府资本运作的文化旅游企业入股他的平遥电影展有限公司,占股比例为20%,同时给予千万级别的资金扶持。
2017 年,总投资 6000 万的平遥电影宫落地建成, 10 月 28 日第一届影展如约而至,吴宇森、冯小刚等大咖助阵的影片一票难求,仅开幕式就获得了门票收入 87 万。
贾樟柯在影视IP+文化政策联合的道路上迈下了自己的一步,并在开幕式上首先致谢了政府,冯小刚调侃“贾科长”变成了“贾主席”。他一鼓作气在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区兴建了 3000 平米左右的贾樟柯艺术中心,并与朋友合开了餐厅“山河故人私厨”。
贾樟柯笑称自己专心做生意的话,估计也不比马云他们差。公众担心受制于资本,贾樟柯的艺术初心会有所偏离,但他想的透彻,“电影不是赚钱的途径”。
许知远曾描述贾樟柯身上有种罕见的平衡感,“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情绪之间,在知识分子情怀与江湖气之间,在创造力与商业运作之间,在故旧与陌生人之间,他似乎都能从容不迫。”
在与他同时代的导演不再产出《黄土地》、《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这样充满底层关怀的电影,而纷纷跑去拍《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更宏大的商业大片时,贾樟柯一直在拍带着山西口音小人物的故事。他的镜头仍在叙述社会底层人民的最真实的感受,他执着地认为这些感受需要被关注,在浮躁的社会里引导我们回归人本主义。
贾樟柯是一位卓越的导演,也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他利用资本,借助政策,在商业帝国中如鱼得水,但对电影却始终纯粹,初心未泯。
二十年来,他秉持着独特的风格,同时又以高质量的内容获得不菲的版权收入,推翻了艺术与商业之间的“柏林墙”,无疑是对那些以“艺术不赚钱”为理由“被迫转型”的有力反驳。